曹植离开京都在自己的封地,不断遭到谗毁,因而他十分怨愤这些小人,在君臣骨肉之间从事挑拨离间,于是他以古辞写了一首《当墙欲高行》,抨击这些人的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当墙欲高行》属于杂曲歌辞,古辞已不存。曹植除写此诗外,还写有“乐府歌”。
“当墙欲高行”原文为:“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间,不辩伪真。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中人”指左右君主贵幸的人,此诗指君王所宠幸的人,即监国使者之流。“众口”古代谚语,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将金石熔化。黄金这样坚固的东西,都能被销铄何况人怎能抵御住呢!作者的《乐府歌》曾道:“胶漆至坚,浸之则离。皎皎素丝,溺色染移。君不我弃,谗人所为。”同样是抨击这些小人行为的。
“谗言三至,慈母不亲”。这里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有名贤人。他住在费邑,这里有和曾参同姓名的人犯了杀人罪,有人听说后赶紧去告诉贤者曾参的母亲,说他的儿子杀了人。其母相信儿子的品行,认为不会干这事。一会儿又有别人来报告,她仍旧不相信,安安静静地织布,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时,母亲慌了,她扔下织布的杼就跑。这个故事在《史记甘茂传》中有记载,慈母再不与儿子相亲了。“愤愤”造成了混乱,使人不辨真假,我本愿推心置腹诉说真情,无奈“君门九重”。《宋王·九辩》中句“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是说因君深居宫内,难以相见,形容“道远”,渡口又无船过河。
从曹植此诗和他写的《乐府歌》说明曹植对小人的谣言深恶痛绝。曹丕死后明帝太和二年(公元8年),明帝(即曹叡)出征在外,社会上谣传明帝在外去世,而有些大臣欲迎曹植为帝,致使京师一片恐慌,植遂作此诗外,又写了《乐府歌》痛斥谣言控造者。同时也反映出曹植后期虽心存大志,却一筹莫展的艰难处境。
这一诗一歌篇幅虽短,但有较大的容量,既表现了自己不幸的境况,又抒发了自己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运用比喻典故都十分生动、准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