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建安二十三年,患了头痛疾病,有时甚至难忍,他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特别是六十岁之后,每当出征回到邺城,他都抽出时间走出魏王府,在邺城四方云游。做为胜利者,他对消灭袁绍占领的冀州大地情有独钟。北面是太行山,万里长城,南有黄河天险,东至大海,西至长安,自古成就帝业,一统中华都是据有之地。因此,自官渡大战,曹操消灭袁氏父子割据势力后,他就把邺城做为大本营加以经营。
曹操之所以热爱这片土地,还因为他是从这片土地上起家的。曹操二十岁举孝康,二十三岁离开洛阳迁顿丘令(今河南清丰县)、三十岁升任济南相。在任三年,还真干了不少事情。他罢黜贪官,执法甚严,减少寺庙,破除迷信。三十八岁领兖州牧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后,收编了青州兵三十余万。为解决军民饮水困难,在清丰、东阿、邺城等地挖掘水井,现在还留存着大井几十眼,使群众受益千年。
邺城西几十里处有一西岗,曹操多次踏足这里。因为西岗上建有西门豹祠,祠院一砖到顶的墙壁,灰色的瓦脊,祠里面镶刻着颂扬西门豹的石碑。西门豹战国时任过邺城令,石碑上的刻字是:西门大夫戳河伯、神仙巫婆齐滚开。祠院后面就是西门豹的坟墓。后人赞扬西门豹是因为当地有一巫婆,利用群众迷信,宣称河水泛滥是得罪了水神河伯,每年水涨必须挑选一年轻貌美的女子献给河伯,才能超度众生。一连数年多个妇女被抛入河水里,使民众惶惶不可终日。西门豹到任后,兴修水利,取缔巫婆,戳穿了河伯娶妇的妖言,破除了群众的迷信。
曹操因而对西门大夫十分崇敬,不止一次的亲临祭之。并高度称颂西门豹墓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做法。因此在他内心里,产生了将来自己的归宿就在这里。为了表达这一思想,他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预先做了《终令》。令曰: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陪”指伴随之意,如帝王的大臣亦称陪臣,古代有功的文臣武将死了可居“陪陵”。
从历史佐证来看,曹操生前为自己的后事,多次留下遗嘱。当时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意思就是我作为魏王、费亭侯身份正适合葬于此处。西门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行为,引漳水灌溉,发展了农业生产。西门豹墓葬瘠薄之地和反对迷信的做法,受到了重视农业生产曹操的欣赏,是理所当然的了。曹操主张墓葬“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并身体力行,这是对秦汉皇权墓葬制度的改革。秦始皇陵墓从平地修建并高高突起,规模之大,亘古至今未有相匹者。汉武帝继位后,第二年开始建茂陵,前后用了五十余年,陵墓的封土很高很大。秦皇汉武及诸多帝王陵墓,不知耗费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膏血。建安十八年(公元1年)曹操被封为魏公,第二年进爵为魏王,定都于邺城。曹操的指令,无疑是对秦汉墓葬制度的否定,无疑是一大进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