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杀昏君(1 / 2)

大逆之门 知白 3690 字 15天前

左丞相苏茂看到刑部尚书郭文礼跪下去的时候,在心里狠狠的骂了一句白痴。这么明显的坑,一群人争先恐后的跳了进去。

高家是什么?高家就是太后手里最大的那张牌。现在燕王突然上来撇开陈在言等人不说,直接拿高家开刀这就是宣战,燕王的目的就是撕掉高家这条太后最为有用的手臂。可恨那些白痴听见牵扯到了自己,一个个连脑子都没了,直接下跪,沐长烟这一招也真够狠的。

虽然苏太后经常骂苏茂废物,可实际上这个人真的不简单,能和老丞相诸葛颜斗法那么多年始终没有输的太难看,这个人的本事其实显而易见。只不过苏太后太强势,强势到让人错觉她手下的人都是废物。

所以看到局面变得这么被动,苏茂立刻就站了出来。

“大王!”

苏茂抬起头大声说道:“臣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对劲。”

他抬起手指向钟九歌:“这个人,就算是方知己大将军的亲兵,可所言未必就是真的。臣现在不得不怀疑,这个人已经被幽国收买,目的就是来扰乱我大燕朝廷的。只不过是一张纸一张嘴而已,现在就已经把朝廷诸多官员在加上不入仕的高家都牵扯进来,这人若真是幽国人的奸细,那么他的奸计已经得逞了。”

沐长烟眯着眼睛看了苏茂一眼:“你的意思是,他带来的证据都不是证据,你说的才是?”

苏茂连忙低头:“臣不敢,但臣身为左相,决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满朝文武被一个来路不明之人摆布。”

沐长烟哦了一声:“那么,你确定这个人是幽国的奸细,确定高家的人无辜?”

苏茂道:“大王,高家当初有从龙之功,实在没有理由和幽人勾结啊。而且高家先祖立下遗训不准高家之人为官,一个无欲无求的家族,有什么理由和敌国勾结?”

沐长烟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很多人看起来都没有谋逆的必要,你来说说陈在言已经做到了兵部尚书,正二品。他有什么理由和敌国勾结?难道将来我大燕灭国之后,幽国人会给他封王?”

苏茂楞了一下,然后垂首道:“凡事不能一概而论。陈在言谋逆的事,是证据确凿的。”

沐长烟道:“怎么到了你这,标准变得如此奇怪。高家的人勾结幽国的事,有人证有物证,你看着就是诬陷。陈在言的事,同样有人证有物证,你就说是铁证如山?”

苏茂道:“大王,臣只是希望大王不要草率。因为此事牵扯太大,几乎涉及到了满朝文武。而且一旦真的是敌国的奸计,那么到时候高家毁了,大部分官员毁了,大燕还有什么人为大王分忧?”

沐长烟微微皱眉:“你是在威胁孤?”

苏茂道:“臣不敢,臣只是想请大王三思。”

沐长烟站起来,指着钟九歌胸口上的血:“我大燕的忠诚将士,冒死查出这样的惊天大案来,千里迢迢的赶回京城,在你嘴里成了幽国人的奸细。既然你可以说他是幽国人派来故意扰乱大燕朝廷的,那么孤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有些人也是被幽国收买了,故意扰乱我大燕朝廷?”

他的视线若有若无的飘向大将军苏纵,苏纵立刻就有些胆寒。

苏茂看向下面跪着的朝臣,希望有人站出来帮帮自己。可是他发现那些人全都跪在那观望着,谁也不敢胡乱开口。他知道自己独木难支,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太后快点来。只要太后来了,一切都好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沐长烟看向苏纵:“苏纵,孤问你你从前线带回来的消息,那些所谓的罪证,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苏纵往后退了一步:“臣带回来的当然是真的。”

沐长烟指了指钟九歌:“你说!”

钟九歌道:“遵旨方大将军在东疆察觉到了不对劲之后,卑职就奉命调查。大将军吩咐,用那批货物银子钓出和幽人里应外合的奸细。卑职随即假装成高家的人,将那批货物银子送出关。可巧了,这批银子和货物出关之后,转手又回到了咱们大燕的军中,只不过全都到了咱们苏大将军的手里。”

他看向苏纵:“除了那些军械之外,四百六十万两银子,十六件奇珍异宝,在加上幽国那边送来的几个美女,全都送到了苏大将军的大帐里苏大将军这些账目可还对?”

苏纵的脸色已经白的吓人,因为这账目没有一点儿是对的,幽人买通他可没用那么大一笔银子。他颤抖着说道:“你这都是血口喷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大一笔银子给我!”

沐长烟冷笑:“诬陷?来人,把马子微给孤带上来!”

几个天极宫侍卫从外面大步走进来,将兵部侍郎马子微推搡进来。

马子微一看到沐长烟扑通一声跪下来:“臣拜见大王。”

沐长烟冷声道:“当着群臣的面,你把事情给孤说清楚。”

马子微已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不过沐长烟已经答应了他,放过他的家人。而他当然也清楚太后的行事有多狠毒,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他跪在那,一五一十的苏纵接受幽人的贿赂,回来诬陷陈在言的事说了一遍。

苏茂此时已经知道这件事靠自己已经没有回转的余地了,一个高家就把那些朝臣全都吓破了胆子。现在沐长烟给了那些人一个台阶,说高家是幽国那边的人,这些人当然立刻就会顺着台阶下来。沐长烟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高家只要倒了,这些朝臣的事既往不咎。而高家只要倒了,这些当官的所有人的把柄也就没了。他们不是蠢货,当然明白怎么选择。

“大王!”

苏茂最后挣扎道:“臣觉得,此事重大,还是请太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