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怀文抱质彬彬君子的徐干(1 / 1)

建安风骨 李景荣 320 字 4天前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今山东寿光),生于公元170年,卒于17年。学者,不仅善诗赋,文学家,而且是哲学家。魏文帝称干为“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亦是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词写得也很好,有名于时的《室思》一诗,写妇女怀念远出的丈夫,文笔清丽,辞清委婉。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如同情歌一般,写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为后来人所化用。

他的哲学著作,《中论》最负盛名,上下两卷,共0篇。王桀曾称赞其“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内容属儒家思想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鄙儒,“矜于古训”。在《治学篇》中说:“破斥偏空,摘其章句,而不能说其大义之所极。”

在哲学上他还提出“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观点。但这种“理道”他认为不是先天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达到启悟。这种心有道理之说,实开宋儒朱熹等人“理具于心”的先河。

朱熹是南宋的哲学家。在哲学上他集理学之大成,发展了理气关系的学说。他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是有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理具于心”的理念,与“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观点,何其相似乃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