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第三部分是说作家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同样是作家,而表现能力不同?
第三部分原文如下: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前两句是说远近距离、时代早晚应以时代为重。“向声”指声高不要虚名,要实事求是。“书论”指文书、公文体的文章,要富于理论逻辑性。“铭谏”,铭指碑铭一类,刻写在物体上的字迹、标志;谏指衰祭文,记述死者德行的文体,表示对人生前事迹的表述和悼念、这类文体应当不虚假。“诗赋欲丽”诗词歌赋一类的文章,应当清新秀丽。这四类文章因文体不同,都能写好的人不多,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无所不通的人才能把它们都写得比较好。
文章的风格,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决定的,也就是作家的个性,清扬上升或浑浊下沉。情绪表现出高潮和低潮、不同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至于表现能力,则由作家的才干为主要因素,“不可力强而致。”也即是说才干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能力。
这就比如音乐,“巧拙有素”。“曲度”、“节奏”指一首曲谱所规定的音调高低、快慢,引申为弹奏音乐的优劣,是由音乐规律技巧决定的。至于吹奏乐器、歌唱家、戏剧小演员,则由引发的中气,也就是丹田之气决定的,这完全取决于平时的素质修养。这种素质技巧,虽然有的在父兄身上具备,却不能“遗子弟”,也就是说无法强加在子弟身上。是说这种素质技巧是无法遗传的。正如汉人桓谭在《新论》中所说:“唯人心之独晓,父不能以禅子、兄不能以傲弟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