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铁器作坊,由于之前毛钰关心不够,炼铁、制作火枪与火炮是放在一起的。这也是那些工匠对原料不放心,想要造好一门炮基本上是从铁矿石运到金塘岛就跟踪了。
不过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孙大成和刘晨辉分别带着他们的徒弟各自造出了10杆燧发枪,燧发枪的创意是毛钰提供的。目前20杆燧发枪的射程超过了原来的火绳枪,也避免了雨天难以开火的尴尬。只是点火率还是让毛钰有点头疼。不过毛钰还是很满意,两个师傅也是奖励一套四合院。接下来就是给两人布置任务,一是尽快解决点火率的问题,战场上不能老是打不着火。另外就是培养能钻枪膛的徒弟。整个作坊的生产规模要到至少每个月铲除两百杆燧发枪。加上损耗就可以武装1500人以上。还有就是射击步兵用、其兵用以及短火枪等各种战场兵种用的燧发枪。
至于给燧发枪做膛线以及子弹的改进和后装子弹的燧发枪,毛钰只是提了一个想法,让工匠们自己去摸索。两人对这几个任务是满口答应,以前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看东家这么大方,规模也还要扩大两人自然没有顾虑。而且毛钰也说了今后在技术上进步可以采用专利终审制或者一次锚段。只要有改进就能得到奖励。
只是接下来的任务让两位犯了难。
毛钰布置的两个重点任务是研究在枪膛里钻膛线以及子弹后装的问题。按照毛钰的设想,燧发枪如果刻膛线前装子弹的话比无膛线的要冒犯很多。反映在战场上就是发射速度的问题,是要认命的。
但如果实现后装,甚至多装那就是革命性的代差。是想一千人的步兵方阵对垒,一千杆五发子弹的后装线膛燧发枪几乎可以一轮就彻底击溃对面的敌人。
如果不是有毛钰的提点和理论指导两位工匠头头是完全摸不到门。尽管毛钰侃侃而谈,两位还是一脑门黑线,好在毛钰承诺下次去香山奥一定能够买回来大量的机床其中就包括给火枪与和火炮钻膛线的机器。当然金塘岛的钢铁厂还必须提供各种优质的刚才
不过两人对于毛钰描绘的未来还是有点迷茫,一直到毛钰离开都没有察觉。
火炮作坊和火枪作坊差不多,目前已经能够泥饭生产十等四位工匠得到了四合院,另外三位得到了百两的现银。一个个笑开了花,终于不后悔离开香山澳来到金塘岛了。只是接下来免不了同样的苦命。另外还要加上弹药和炮弹的研发。毛钰也是真正感觉到了头大。如果当初在南澳岛附近遭遇刘香的时候自己有开花弹,有高爆弹,有空爆弹,那是分分钟虐菜将刘香的人全灭,就用不着死伤那么多人。
只是工匠们造枪炮是本行,研究火药和炮弹就是外行了,看来还得请来几个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茅元仪、毕懋康那样的大师才行。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作坊就是制作滑轮复合弓的,毛钰对此只是一知半解,好在这时代的工匠也是见多识广,缺少的就是一个思路和理论知识,之前有了毛钰的提点,如今作坊里至少有五个老工匠能够制作出滑轮复合弓,毛钰让人现场进行测,比起之前仿造的英格兰长弓要省力很多,射程却还增加不少,接下来就是改进以及在原材料上修改增加精确度和耐用程度,之后就可以列装了。毛钰也是不含糊几个能做出复合弓的每个人奖励白银一百两,且每次带出一徒弟还可以得到10两的带徒费。当然限制复工弓产量的除了工匠还有一些特殊材料的短缺。这也是毛钰今后贸易的重点。
其他如生产刀盾和农耕用具的就很普通,刀盾受限于钢铁的质量。农具则只要毛钰舍得用铁,数量和质量都不是问题。亮点就是毛钰根据后世台这样的机器可以14个人操作,收割速度比纯人工至少提高七八倍。缺点就是受到钢铁质量的影响,齿轮和连杆的寿命较短。一台打谷机收割两三百亩就要换一套连杆,五百亩就要换齿轮。
对此毛钰也不纠结下令调拨资金制造一百台在赶到收割前给叶流云等十几个百户送去。至于费用也就是记账,收个人工成本且等一年后用粮食偿还。
看到金塘岛的工业规模,毛钰还是有信心几年内超越亚洲所有的武装集团。于是下令杀猪宰羊犒赏所有的工匠。所有的工匠和家属自然高兴不已,好多人回家之后就是想办法通知以前的同行朋友赶紧来金塘岛。
随后毛钰在所有的工匠中设立等级制度,工匠从学徒帮工开始一共分为九个等级,其中学徒、小工、大工的认证由大匠考核。一二三级工匠由作坊主管和大匠和东主毛钰亲自考核认证。大匠以上必须有新产品或者新技术才能申请认证。每一等级的工钱自然也拉开距离。这也算是稳定工匠队伍的一个办法。
除了学徒不明显,从小工开始毛钰这里的待遇已经是大明其他地方的几倍。这还不算上那些技术进步的奖励。以往这些都是被那些朝廷的文官强占的。大明工部制造几乎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因为材料的限制那些一身本事的工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时毛钰在所有作坊进行悬赏鼓励技术革新,根据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工匠到时候可以选择一次性奖励或者专利费等。同时大规模招募炼铁工匠。说到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本区域的炼钢能力密不可分。对于炼钢的什么退火、淬火等技术以及高碳钢、锰钢等毛钰也只是凭借记忆懂点皮毛给工匠们提供一点思路。接下来他能做的就是砸钱搞研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