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荆楚庞、黄(1 / 2)

朝廷下诏,让刘表代表朝廷补撰汉记,而刘表又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刘琦,那刘琦便等同于这个国家级文学项目的总策划人。

继上雒之后武功有所盛后,刘琦在荆楚的文治之名,亦是因此事开始在儒林中逐渐传播。

自古以来,一旦有官方人士被受命去承担某种重大的项目,那他首先且必然要面对的,就是数不尽的走后门者。

首先行事的自然就是蔡家和蒯家。

蔡瑁身为南郡武臣之首,直接就去找刘表谏言,请命派蔡蒯两家的经学子弟随刘琦去荆南一同建学宫、编汉记。

但问题在刘表眼中,蔡、蒯两家人中,论及经史大家,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像样的人来。

比之蔡讽那一辈,蔡家的学术造诣在这一代实在是差的太多了,可惜了当年蔡讽为他们打下的文风基础。

对于治学这事,刘表是真心不想让那些没能耐的人在里面跟着乱搅和。

但蔡瑁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好处,他就拼命的往上凑,不论是文的还是武的,一概统统不放过。

刘表也不好意思直接驳斥了蔡瑁的面子,就让他去找刘琦,言此事皆由刘琦负责,自己不好随意插手。

他让蔡瑁去找自己的姐丈。

你们俩也算是亲戚了,有什么事说不开的

但蔡瑁跟刘琦还真是说不开。

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派人写书信给刘琦,打算探探口风。

自打长安的诏书下来了以后,每日想要拜访刘琦的名刺,就如雪片一样铺天盖地的涌向牧府,惹的刘琦不得不高悬回避牌。

但即使如此,自荐之书亦是络绎不绝的呈递而来,刘琦每日士人自荐简牍,每日最少也要有数十斤。

不得已,他只能让李典随同他一起整理这些自荐的士人简牍材料。

“和洽、杜袭、赵俨、繁钦、韩暨这些从北方来的名士,皆希望可以随伯瑜一同去往荆南,供职于长沙学宫。”李典翻阅着手中的请荐简牍,一边看一边念叨。

刘琦淡淡一笑,道:“这些北土士人初来荆州,受了严君的礼遇,却宁为白身也不走南郡仕途,如今听说我刘氏得了诏书可以治典,反倒是都纷纷蹿出来想蹭些名声是不是有点不要脸了。”

李典叹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北方士人来了荆楚,刘使君能予以的要职者不多,毕竟南郡眼下的主要事务,都要仰仗于蔡蒯等宗族,若是滥用北地士人,恐会惹出激变,毕竟现在荆州的旁边就有一个袁术那冀州的韩馥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么刘使君是不想走了韩馥的老路。”

刘琦笑道:“这倒也好,此些北地士子在南郡为宗族排挤,那我便带他们去荆南治学,再寻有能力者提拔善用,一则可以助其扬名,二则也尽用其才,三则他们在荆南没有根基,我也不怕他们像是南郡诸族一样掣肘于我父子。”

李典笑道:“仅仅只带北地士子怕是不行你不想带蔡蒯中人去荆南,可蔡瑁已经是找上门来好几次了,这荐书也呈了一箩筐,非要向你推荐他族中的那些学经后辈,还有蒯良亦是如此你好歹也是蔡瑁姐丈,总不能真撇了他的面子吧”

刘琦仰头看了看房梁,慢悠悠地道:“我那已去的岳丈蔡讽倒是经学豪儒,可过了他那一辈,蔡家的这一辈人在文才上却远不及先辈,蔡蒯两家现下虽也有些读经之士,但水平委实不到家让他们干些抄录典籍的事情倒是可以,但这治书的大事,哪里是他们能做的我这小舅子居然也好意思长的张嘴。”

李典道:“要不来日,我帮你回绝了他们”

“还是罢了,蔡瑁推荐了族中的谁人,就带着那些人一同去,反正到了荆南,隔着数百里地,我用他们抄书还是治学,蔡蒯也不知道,知道也管不着,正好也借此事让蔡瑁欠我个人情我也好让他替我办件事。”

“办何事还需卖他人情”

刘琦叹息道:“在荆南治学用人,我虽想尽用北地士子,但也需顾忌一下本土学派士子之心多少还是要用些荆州的名士坐镇才是。”

李典诧然道:“伯瑜所说的,是蔡蒯两家中人”

刘琦失笑道:“蔡蒯算什么,我说的是另外几人几个需要蔡瑁帮我牵线搭桥,才好联系上的人。”

“哪几人”李典不解道。

刘琦微微一笑,道:“择日你随我一同拜会一趟,便知晓了。”

襄阳西南二里,乃是岘山,素有城南胜景之首,道场西来此尽为龙、山多亭榭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