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陈慕进入人群的镜头。
重点并不在于捕捉到脸孔,镜头位置应该在腰腹附近,隐藏镜头就放在上衣口袋里,密密麻麻的拥挤人群导致光线没有办法完全照射下来,略显阴暗;再加上焦点的模糊,就能够感受到光影的流动。
然后就能够感受到四周的拥挤、声音的琐碎、热浪的氤氲,整个世界遁入一片混沌之中。
镜头,跟随陈慕的脚步,冲破人群束缚,最终进入房子之内。
镜头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氛围,很难看清楚具体的脸孔或者身影,只是一股气浪。
为了拍摄好这个镜头,陈慕和侯晓川进行了视频会议,详细讨论了拍摄方式、镜头设置、音响效果等等专业技巧
侯晓川是记者出身,此类镜头正是他的标志之一。
正是为了拍摄这些镜头,“爱人”最后一天的拍摄计划才被迫改变。
当然,新闻媒体的重重包围,确实令人烦不胜烦,整个剧组上上下下都能够感受到情绪的涌动和浮躁。
但陆潜提出拍摄方案之后,剧组的心态和氛围就悄然发生了改变:
记者们以为剧组是动物园栏杆后面的那些动物;而剧组则认为记者们是马戏团表演杂技的猴子们。
悄无声息地,剧组的烦躁和郁闷也跟着沉淀下来,然后重新找回了秩序。
次日,拍摄依旧被记者和狗仔持续骚扰,拍摄数次被打断,甚至一度发生冲突,断断续续的拍摄持续到太阳西斜,这才宣告最后一场戏拖拖拉拉地全部拍摄完毕。
然而,这依旧不是杀青。
晚上,陆潜又和后期制作团队开会讨论,反复确认细节,再没有其他需要补拍的镜头,特别是昨天临时添加的那些镜头,采光、构图、色调等等是否能够与前面的镜头保持风格统一,这些细节都至关重要。
一直到第三天早晨,“爱人”剧组终于宣告杀青,结束了在索证的所有拍摄工作。
剧组,就地解散。
现场,一片混乱。
熙熙攘攘的媒体已经超过三百家,肉眼判断就能够看到四百人五百人拥挤着,将整个片场围堵得水泄不通,打破索证日常生活的宁静,可以看到街坊邻居们都纷纷投来关注视线。
如此盛况,甚至比“爱人”开机还要更胜一筹。
但记者们全然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理会当地居民,一颗颗脑袋伸长脖子翘首以盼,一双双眼睛迫不及待地搜寻着现场人群,苦苦等待,就为了一个攻击陆潜的机会。
却没有想到,等待剧组打开大门的时候才发现:
陆潜已经于凌晨连夜离开索证,悄无声息地暗度陈仓。
早晨宣布杀青解散的是陈慕,全程根本就没有人看到陆潜的身影,这这是金蝉脱壳吗
记者们顿时慌了。
怎么办
仓促之间,张本卿和裴成琳就成为瞩目焦点,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包围起来。
特别是张本卿
机会
此时就是大倒苦水、暴露真相的机会,只要张本卿愿意,他的话语轻而易举就可以成为将陆潜推向深渊的最后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