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并不着急离开下一次来就得办手续了,邵真人携着两名友人,整日在玄天观里盘桓,没事相互交流一下修炼心得,也是不紧不慢。
事实上大家都在等,看襄王那边的反应。
自从上次,他申请闭门思过之后,太皇太妃又出了懿旨,呵斥他胡闹,要他向今上解释种种不端行为,可是要将他送往祖陵一事,却是再也没有提了。
自古慈母多败儿,老太太素有贤名,真的是没过了儿子这一关。
祖陵都敢不去,襄王自然无心跟皇侄解释什么,反正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可是赵欣欣遇刺的案子,朝廷要结案,这必须得给出一个说法来,那么多皇族看着呢。
襄王府肯定不承认,这案子跟自家有关,不过他们也无法再庇护韦家,否则光是乐浪毒蛟那边的公案,就够喝一壶的。
又过五六天,韦家的人终于慢吞吞来到了顺天府,据说也是一个中阶化修带队,韦家除了死去的韦纯方,还有一个高阶化修,没敢来京城。
韦家的人也是住在城外,要求天机殿的人出来谈京城里没有隐私,杜家的要求,早就被传得众所皆知,韦家自然是有样学样。
天机殿这次强硬了很多,说你韦家不想进天机殿谈,那就不要谈了,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后果自负。
搁给杜家得了这话,肯定转身走人了,可韦家人不敢这么做啊,运作了好一阵之后,双方终于商定,去朝安局谈。
太皇太妃在朝安局的影响很大,不是她主动去影响,内宫跟情治机构勾连,其实是大忌,主要是负责朝安局的魏岳,不得不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
但是她在宗正院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了,毕竟那是皇族处理族务的机构,老太太在宫中影响力再大,终究她不姓赵。
而且京中还有一户人家,也掺杂进了此事,那就是上谷楚家。
在武家和任家崛起之前,楚家、齐家和晋家,是京城里奉旨勾连道宫的,俗称老三家,当时朝廷觉得他们越来越强势,有尾大不掉之嫌,才又扶持起了武家和任家。
楚家就是三家里非常有代表性的,这个家族位于幽州上谷,也是个传承多年的家族,在三院之一的法院系统里根深蒂固,京城的人脉非常强大。
楚家的衰败,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涉及到了先皇的大清洗,其中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英王曾经亲自拿下了楚家一名子弟。
这子弟不是在法院发展,而是进入了军中,家族传承得久了,跨领域发展是必然的,而这个子弟是楚家在军中的重点扶持对象,因为夜不归宿被英王拿下。
从治军的角度上讲,夜不归宿当然是大忌,但是京城附近的军队,又不是在战时,执行得就不是特别严格。
英王拿下楚家的后起之秀,直接革除军职不说,还给了一个永不任用的发落。
在楚家的人看来,这就是英王故意刁难。
但是对英王来说,其实他别无选择,甚至他没将人砍头,已经是照顾楚家面子了。
因为当时是在大清洗,非常恐怖,就连英王自己都战战兢兢,不敢出半点纰漏。
楚家本来就是比较显眼的目标,是先皇的敲打对象你们老老实实地勾连道宫就行了,还要四处插手,真当我的天子之剑不利
这种情况下,英王怎么敢随便放人情
可是并不这么想,他们就觉得,英王是故意欺负人,打掉了他们在军中发展的希望。
尤其是那件事发生之后,旁人也看到了楚家的软弱,于是又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搞得楚家元气大伤,跌入了谷底。
楚家对英王的怨气,人所共知。
这次他们出来为韦家帮腔,根本就不关襄王的事儿,原因就只有两点,第一是因为他们跟韦家相熟,有百余年的交情。
第二就是要恶心英王,能让英王不开心的事,楚家并不介意去做一做。
至于说今上会怎么想,楚家无所谓,事实上他们认为,己方也算是在站队,在今上和英王之间站队襄王纯粹是个笑话,没有谁会把他当真。
不过韦家和楚家,都料错了一件事,他们都小看了朝安局的节操,朝安局的人一口咬定,韦家公然袭击皇族,这根本不是解释一下就行的。
韦家的族长和最后的高阶化修,必须主动来朝安局投案自首
更新到,召唤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