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亲眼看见了,我父亲把他一把推开。”朱瞻基轻声道:“皇爷爷也知道,我父亲素来不会作伪,他这人让那帮儒生带坏了,满脑子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王贤既然是支持迁都的,我父亲自然不会再理他”
“蠢材。”朱棣哼一声,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道:“明日的辩论,你准备的如何了”
“孙儿已经和部堂大臣们通过气了,届时几位大学士,还有蹇尚书、夏尚书他们,都会言的。”朱瞻基忙轻声答道。
“唔。”朱棣点点头,又问道:“那些言官呢你和他们沟通过了吗”
“沟通过了。”朱瞻基轻声道。
“怎样”朱棣目光转冷道。
“不甚乐观”朱瞻基咽口唾沫,轻声道:“那些家伙都是榆木脑袋,油盐不进的很。”
“不管怎样,不能出岔子”朱棣咬牙切齿的沉声道:“就是磨也要把他们的棱角磨平”
“是。”朱瞻基轻声应下,心底难免暗叹一口气。
。
翌日,下起了今年第一场春雨,二月初的北京城,依然春寒料峭,两帮参加辩论的官员,却都按时来到午门外广场上,没有一个缺席的。一起向端坐在午门上的皇帝和太子跪拜行礼后,公卿大臣们便在太监指引下,坐在午门左边,而且座位上还搭了顶棚。言官们地位不够,便站在午门右边,且没有任何挡雨之物,个个都淋得落汤鸡似的,但谁也不觉得尴尬,也不觉得侮辱。
朱瞻基看看城楼上的皇帝和太子,深吸口气,便让言官们先言。一名都给事中率先上前,高声慷慨道:“金陵都城乃一国根基,太祖建国之地我大明皇脉所在平头百姓尚知祖坟不可轻离,堂堂一国岂能轻去皇脉轻去则不敬祖宗,不敬祖宗则诸事不谐,若不悬崖勒马、翻然悔过,只怕三大殿被火只是开始”
那都给事中洋洋洒洒说了一通,基本上还是萧仪那套,这已经不能激怒午门上的皇帝了,朱棣哂笑一声,对立在一旁的太子道:“说来说去就是这些,也没点新鲜的。”
“道理只有一个,岂能变来便去。”太子不软不硬顶一句,倒是险些没把皇帝给顶的背过气去。
待那都给事中说完,朱瞻基便让部堂高官们言,众大人互相看看,由礼部尚书金纯率先起身言,他缓缓踱了两步,走到雨棚前,威严的看着那些落汤鸡似的言官,部堂高官的气势尽显。
摆足了架势,金纯才开口道:“诸位大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对祖宗之事可能不太了解。本官比诸位虚长两轮,又忝为礼部堂官,有些祖宗之事,还是可以跟大家说道说道的。”
见他一上来就摆老资格,还一口一个祖宗压人,言官们自然面露愤愤之色,却也只能听他说下去:“五十年前,太祖高皇帝创立本朝,虽然定都南京,但从一开始,太祖皇帝就觉得南京作为大明都城,并不是很合适”
言官们有些忍不住,甚至有人开口斥责道:“一派胡言”
“安静”身为主持的太孙殿下,自然赶忙维持秩序,“有什么话,等金部堂说完再讲”
言官们只好住口,金纯继续说下去:“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太祖皇帝下了一个诏书,言道: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这个有据可查,诸位如果没听说过,可以到本官这里,查看太祖皇帝的圣旨原件”金纯显然有备而来,说完,两名中书官员,便展示出一份有些年头的圣旨。只是落雨纷纷,不便到言官群中展示,但显然不可能在这种事上作伪。
“所以,”金纯看着有些诧异的言官们,很满意现在的效果,声音愈洪亮道:“所以,南北两京之设,非是今上所创,实乃太祖皇帝之祖宗家法”
城楼上,朱棣十分愉悦,瞥一眼立在一旁的太子道:“那些言官年纪轻,不知道这茬也就罢了,太子应该明了吧。”
“儿臣确实听说过。”朱高炽面无表情道:“但大梁位于河南开封,不是北平。”
“大梁不合适”朱棣哼一声,“自然要换地方。”
“后来,太祖皇帝考虑到,开封破败依旧,早已不复北宋之盛况,且黄河水患严重,实在不堪为王都。”城下,金尚书接着给年轻的言官们讲古道:“洪武二十四年,太祖皇帝深感南京之患,难以为继,遂想将朝廷迁往长安,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太子巡抚陕西,就是想让他考察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懿文太子返回后,认为长安王气已去,偏居西陲,亦不适合定都。后来懿文太子早夭,太祖年事已高,迁都之事才暂时搁置。”
“所以今上定南北二京,迁都北京,正是续太祖未竟之志”金纯向城头拱拱手,高声道:“何来轻去金陵,有伤国体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