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2 / 2)

党小组 刘荣书 2338 字 2个月前

我不同意部队西撤。冀东的抗日形势,现在还未到“万不得已”之时。如果把抗联部队拉出去整训,近十万人的队伍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无疑非常危险。敌人行动迅速,会调集军队来打我们……我主张部队暂时留在冀东,边战斗边整训。也可利用战斗间隙,或到敌人暂时不能到达的地区进行短期整训。利用多个短期整训,完成一次重点而全面的整训任务。通过这次滦州起义,我们已打垮了大部分村镇以下的敌伪政权,可相应的抗日政权在多数地方还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充分的县以下地方抗日政权机构,充分发挥基层的抗日力量,我们部队到了哪里,就会得到基层政权和群众的支持。有了广大农村作掩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青纱帐消失造成的不利因素。如这些工作做得扎实,我们便有了物质保障。敌人进攻时,四纵队和我们抗联,可化整为零,与敌人周旋。等敌人撤退,我们可再集中,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假以时日,在冀东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是完全有把握的。

马天目的话听上去不无道理。但邓华和宋时轮对望一眼,只听邓华说,可据我们刚刚得到的军事情报,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旅团,正从武汉一带调拨过来,准备和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关东军、伪满军共计十几万人的兵力,对我们展开围剿。你所说的还未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看来已经到了——再不做出决定,我们想走,都走不及了。

邓华的一番话,让会场上的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刘志远站起来,落胳膊挽袖子说,好啊!那就让小鬼子来吧,我们可有得仗打了。

宋时轮苦笑。说,刘司令,以后的仗由着你打!但部队不赶快找到根据地,进行必要的整训,打仗也是白白送命。回去告诉你的弟兄们,等我们整训完,明年开春,还是要打回冀东的。

刘志远双腿并拢,表情严肃说,司令员如果能给我打包票,明年春天能杀回冀东的话——我刘志远一定听从四纵队党委的安排。

秋雨下得有些恼人。散会之后,江茂群喊马天目坐在一间草寮里,单独待了一会。草寮外面,不时有抗联战士冒雨经过,他们似乎又恢复到以前农民的身份,找地方过“阴天”去了。传来一阵唢呐的呜咽,秋雨中听来让人颇感烦愁。两人聊过一些家事,又不约而同说到部队现在面临的困境。马天目告诉他,像今天会议上的这种争执,已发生过很多次了。但他仍旧不同意部队西撤的观点——那样会给刚组建的抗联队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江茂群也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现在这种形势,我们又没有任何经验,谁也不敢预测啊!

聊到最后,两人谁也不再说话,看着檐下的雨水发呆。

对面的葫芦架下,一位赤膊少年俯身在磨刀石前,正在打磨一把黑漆漆的大刀。暗绿的葫芦藤遮蔽了雨水。雨水顺着藤蔓,凝聚在悬吊着的,青白的葫芦上,又大滴大滴落在少年黝黑的背上。他的背瘦骨嶙峋,随着磨刀动作,肋骨像琴键一样耸动。从那专注的、略有戾气的神态里,几乎辨不出这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他磨刀的动作十分老练,有时会伸手从身边接一掬雨水,洒在磨石上面,以作润滑。又时而停下,将刀抱在怀里,用拇指肚去蹚刀的锋刃。不满意,便再次将身子低俯下去。那“刷拉刷拉”的磨刀声,听了让人心寒。磨到最后,少年起身,挥刀一扫,劈开一串葫芦。看着那不停晃动着的,露着白色茬口的半截葫芦,他得意地笑了起来。望望对面两个人,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少年正在笑着,却被一个从屋子里走出来的中年男人从脑后拍了一下。那男人指着地上的葫芦,训斥着他。少年勾着头,一副尴尬又懊恼的模样。马天目走过去,捡起葫芦,递交给中年男人说,交到灶上,中午还能熬一顿葫芦汤喝。那男人接过葫芦,抬起一张寡瘦的脸,诺诺说,这孩子,老惹事。这要让老乡看见,又要惹出麻烦来了。

马天目望着少年,和蔼地说,刀磨得这么快,是准备杀鬼子的啊?削几个葫芦试试身手,这也没什么大错嘛。

少年不答。

中年男人代他发话,孩子的爹妈都被日本人祸害了,家里就剩下一个妹妹,跟着奶奶过。我是他叔,孩子要为爹妈报仇,参加了抗联。我这当叔叔的,放心不下,每天都要为他操心。

马天目说,好了好了,若是老乡来问,就交几个伙食费。又摸一下少年的肩膀,打趣说,鬼子的脑袋,可要比这葫芦硬得多啊!

少年有些忿忿地说,那也说不定!我想弄一条枪,可总没机会。

马天目说,机会总有的。等杀了更多的鬼子,我们抗联战士,每人都能配一把枪。

随着秋雨的延续,那种争论不休的会议又开过两次,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给晋察冀军区发报,等待上级指示。

但新的问题又来。怎么发报?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不需电讯组的人在会议上做出解释,四纵队的大多数领导都知道,由平西带过来的那部简易电台,只能接收电报,而不能发出电文。发报需ab电;这里只有a电,b电电压不足。恰在此时,江茂群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在天津领导“天津各界武装自卫会”的工作时,曾找一名学无线电专业的大学同学,组装了一部电台。此刻,仍安排在英租界的一处秘密地点,用他亲自编写的电台密码和电台呼号,同晋察冀军区保持着联系。

若由江茂群带上电文,亲自赶赴天津应是再合适不过。但考虑到他初来部队,又有很多实际工作需要去做。经最后商议,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马天目来完成。